台灣舞獅發展史

舞獅運動與其他漢民族共同在台灣生根之後,歷經清廷、日本政府與民國政府的經營與管理,至今它已成功而深入的融入台灣人的生活中,成為台灣民間極為重要的一項民俗表演藝術。

台灣醒獅最初組團的目的,是為了抵抗強盜的欺凌與騷擾,而成立了地方自衛團體的組織。早期移民以訓練獅陣的方式,兼顧學習武術功夫與保衛鄉里;又可在地方有節慶廟會時,熱鬧助興。
因此,台灣獅舞大多偏重於武術性的表演,屬於「武術性」的表演形態。
傳統台灣獅舞的表演組織,在北台灣多以「團」為名,且多數冠以「金」字;中台灣多以「堂」或「社」為名;在南台灣又多稱為「陣」。
台灣各地廟宇的神祇,每年都會例行性的在其所在「轄區」內出巡一次,以保佑四境平安、風調雨順,而其中必有各種「陣頭」護駕。
「陣頭」的種類繁多,如:龍陣、獅陣、宋江陣、蜈蚣陣、車鼓陣、踩高蹺等,而其中最常見的,就屬「獅陣」了。

台灣的舞獅運動主要靠民間的力量來推廣,以國術館、國術會、寺廟、社區…等等,學校推動舞獅大部分靠民間來支援,近年來政府單位大力推動傳統藝術教育的政策下投入了大筆經費來推動,全國體育總會下設有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民間團體中,目前台灣省舞獅技藝會亦熱心投入舞獅推廣工作。
在學校單位由教育局來統籌,社區方面由文化中心負責,因此學校部份已經有許多種子教師向下推展,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使得台灣舞獅的風氣開始蓬勃發展。

不僅在國家慶典上,各機關團體舉辦的活動、學校社團的展演、甚至遠至海外從事國民外交的舞獅團隊,都獲得很高的評價。這些年來不論是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或是民間團體,每年都舉辦了許多舞獅技藝錦標賽。而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亦在近幾年所舉辦的省長盃及全國中正盃民俗體育運動錦標賽當中,加入了舞獅項目的錦標賽,吸引了各級學校,甚至社會組的比賽。而有些縣市政府,每年也會舉辦縣市的舞獅技藝錦標賽,例如:縣長盃、議長盃舞龍舞獅錦標賽,參加比賽的隊伍亦不斷的在增加中。舞獅的風潮,在各界積極的推廣之下已經在台灣流行起來了,尤其在各級學校裡,可以見到舞獅技藝從小學便開始紮根。

舞獅是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必須經過長期及有系統的訓練,才能成功。更重要的是令年輕人從中學會團結精神,接受挑戰,克服困難。

最初台灣民間比較風行的是所謂「台灣獅」,但在近幾年來,「廣東獅」憑著外表亮麗的獅形,及變化多端的神情及舞法,很快的成為台灣舞獅的代言人。
近來還常看見改良式的台灣獅,不僅在外形上求變化,如眼睛也會眨動,甚至連舞法也都習取廣東獅的舞法。
雖然在舞獅民俗運動的推廣角度來看,台灣獅的改良也許是一種趨勢或是一種文化的融合,而站在傳統藝術的角度,維護固有的台灣獅舞表演之原貌,也是在發展民俗藝術時,必須堅持的基本態度,值得重視與省思。

時至今日,舞獅已發展成為一種世界性競技運動,很多外國人都熱愛參與,實在有賴各熱心人士同心協力,組織團體,舉辦賽事,大力推動。
透過互相觀摩交流,令獅藝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技術難度更加出神入化,形態與鼓樂配合得天衣無縫,讓獅藝推至更高的水準。

醒獅運動已踏上軌道,前途一片光明。只要大家努力推動,定能發揚光大,並令這優秀的傳統文化大放異彩。